Sunday, 30 March, 2025 10:06:57 AM


美里省 >  道教  >  Tua Pek Kong Temple 美里 大伯公廟Miri City



美里 大伯公廟
Tua Pek Kong Temple Miri City

位於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美里市的美里大伯公廟(Tua Pek Kong Temple),建於1913年,是當地最古老的華人廟宇,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大伯公神像所在地。作為融合宗教、歷史與社區文化的核心場域,該廟見證了美里從石油開埠至現代城市的發展歷程,並在華人移民社群中扮演重要角色。本文將從歷史演變、神明體系、建築特色及文化影響四方面,探討其多元社會意義。

美里大伯公廟的百年演變,體現了華人移民如何透過信仰適應環境、凝聚社群,並在現代化進程中平衡傳統與創新。其建築與神明體系不僅是宗教空間,更成為砂拉越多元文化共存的縮影。未來,隨著擴建工程完成與政府政策支持,該廟有望進一步串聯地方歷史與全球觀光,強化其作為「文化地標」的社會經濟價值。


 美里大伯公廟的歷史演變、神明體系、建築特色:



 一、歷史演變:從疫病鎮守到戰後重生


1. 建廟背景與早期歷史(1913-1945)
1910年代,砂拉越石油開發吸引大量華工遷入,但因環境惡劣引發瘟疫。1913年,僑領陳孫煦等人從古晉請道士驅邪,並籌建大伯公廟,供奉福德正神以祈求平安。廟宇建成後,瘟疫奇蹟般消退,奠定其神聖地位。
二戰期間,美里遭日軍入侵及盟軍轟炸,市區幾乎全毀,唯獨廟宇完好無損,被視為神蹟。

2. 戰後重建與擴建(1947-至今)
1947年,華人慈善信託委員會在原址附近重建廟宇,1970年因城市發展遷至現址,耗資18萬令吉,融合傳統建築工藝,1972年落成。近年展開多階段美化工程,如2020年啟動800萬令吉擴建計畫,增設40尺高伯公雕像及文化館,預計成為旅遊新地標。2023年更安裝7米高(約23尺)神像,重達百噸,需動用250噸起重機完成,象徵廟宇的現代化轉型。
 


 二、神明體系:多元信仰的共融


美里大伯公廟以道教為核心,主神為「大伯公」(即福德正神),兩側供奉觀音菩薩、註生娘娘、媽祖等,形成「神佛並祀」格局。此配置反映華人移民的信仰需求:
- 大伯公:作為土地神,象徵移民對新土地的認同與庇佑祈求。
- 觀音與媽祖:分別代表慈悲與航海保護,契合早期華工渡海南來的背景。
- 節慶儀式:全年舉辦天公誕、中元節、元宵節等活動,並於初一、十五提供素麵與白米救濟,強化社區凝聚力。
 


 三、建築特色:傳統工藝與現代美學的交織


1. 傳統元素
1972年重建的廟宇採用閩南風格,琉璃瓦頂、龍鳳浮雕、石柱彩繪及24孝壁畫,展現華人文化精髓。2024年新增的「美里舊時代」壁畫,由畫家鄧展華繪製,重現1970年代河口景觀與多元族群生活,成為文化記憶載體。

2. 現代擴建
近年工程引入創新設計,如L型雙層建築、白鋼龍形圍牆,以及高40尺的伯公雕像,融合宗教象徵與旅遊功能。廟方亦規劃多用途禮堂與永久舞台,以承辦大型活動。
 


 四、文化影響:社區紐帶與旅遊經濟


1. 社群整合
大伯公廟是美里華人的精神中心,其管理委員會由華人慈善信託委員會主導,歷任領導者如鄭春偉等,皆致力維繫傳統。節慶活動如游神盛會(2003年千人參與)與酬神戲曲(如2024年潮劇演出),不僅傳承文化,也促進跨世代交流。

2. 旅遊與地方認同
該廟被列為文化遺產,每年吸引國內外遊客,金髮遊客參拜已成常態。砂拉越政府視其為2030年高收入州屬計畫的一環,透過撥款支持其轉型為「宗教旅遊景點」,並結合美里科廷大學等教育資源,推動文化與經濟並進。


寺廟名稱 距離美里大伯公廟 簡易描述
美里大伯公廟 0公里 美里最古老的華人寺廟,建於1913年,供奉大伯公(福德正神),擁有東南亞最大的大伯公神像(7米高)及雙龍雕像,是當地宗教與旅遊地標。
美里杜當觀音堂 約2公里 可能位於市區,供奉觀音菩薩,常見於華人社區,提供祈福與法會活動
美里媽祖廟 約3公里 可能供奉媽祖(天后娘娘),常見於沿海華人聚居地,護佑航海平安

 




美里旅遊指南 Tawau Travel Guid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