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March 29, 2025 10:29:49 AM
首頁 > 砂勞越的民俗 >  石山大伯公廟(福德廟) Tua Pek Kong Temple Batu Niah Town


石山大伯公廟(福德廟) Tua Pek Kong Temple
石山大伯公廟(福德廟)
Tua Pek Kong Temple
Batu Niah Town

石山大伯公廟的歷史演變,見證了馬來西亞華人從移民拓荒到落地生根的歷程。其神明體系與建築特色不僅保留原鄉傳統,更透過在地化調適,成為多元文化共存的象徵。作為社區核心,廟宇在維繫華人身份認同的同時,也促進跨族裔互動,成為砂拉越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。


 石山大伯公廟(福德廟)

 

石山大伯公廟(Batu Niah Town Tua Pek Kong Temple)位於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的尼亚石洞(Batu Niah)地區,是當地華人社群的重要信仰中心。作為一座融合了移民歷史、宗教文化與地方認同的廟宇,其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華人移民南遷的浪潮。
 


 一、歷史演變:從移民信仰到社區中心


1. 移民背景與廟宇起源
19世紀中後期,大量華人勞工因開採燕窩與木材資源遷居砂拉越,其中以福建、廣東籍移民為主。為祈求平安與土地豐饒,移民群體將原鄉的「大伯公」(土地神)信仰帶入當地,初期可能以簡易神龕形式供奉。據口述歷史,廟宇的正式建構始於20世紀初,初期為木結構建築,後因社區擴張與經濟發展,歷經多次修繕與擴建,逐漸形成今日規模。

2. 戰後重建與現代化轉型
二戰期間,廟宇曾遭破壞,戰後在華人社團主導下重建,並於1970年代引入混凝土結構,強化建築穩定性。
 


 二、神明體系:多元信仰的融合


廟宇內部結構:
以福正神(大伯公)為主,左右輔以註生娘娘、觀音娘娘與其他財神相關神明。
供桌擺設完整,符合傳統信仰習俗。
天花板與牆面繪製道教與佛教相關的神話故事,增添宗教文化內涵。


信仰特色:
福德正神主宰地方,負責庇佑社區平安與商業繁榮。
註生娘娘與觀音展現對家庭、子嗣、慈悲救苦的關心。
財神與福德正神結合,吸引商人、農民、一般百姓共同參拜。
這座石山大伯公廟的正殿不僅展現了華人傳統廟宇的特色,也體現了當地信眾對神明的虔誠信仰,是社區的重要文化與精神中心。
 


 三、建築特色


石山大伯公廟(福德廟)融合傳統與地域特色,保有濃厚的中式傳統建築語彙(如龍柱、彩繪屋頂、飛簷等),但也融入馬來西亞特有的開放式空間與熱帶景觀。鮮豔、熱鬧、莊嚴. 大量運用鮮明對比的色彩與吉祥紋飾,傳遞出廟宇的喜慶氛圍;同時整體結構有嚴謹對稱與神聖感,突顯宗教莊嚴。

寬敞的前院、醒目的香爐與典型的廟頂剪粘,使該廟成為當地華人社群的重要聚會場所,也展現華人傳統文化在異地的傳承與延續。


石山大伯公廟(福德廟)週邊寺廟:

1- 美里大伯公廟 約 10-15 公里 位於砂拉越美里,歷史悠久,供奉大伯公,外觀色彩鮮豔,融合華人傳統與地方文化。




砂拉越旅遊指南 Sarawak Travel Guide